翡翠的材质天然美•制品雕工美——细说翡翠的美之一

原创作者:李戎
胜日寻芳锦水滨,
无边光景满目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枝上花,
花下人,
琴台路头醉花荫。
 美,是珠宝一切“福”“祸”的总根源,翡翠亦然——好人爱它 喜欢它,是因为它太美;坏人“恨”它 说它是“BC货”“假货”,也是因为它太美……
 翡翠中,出于缅北雾露河古河床老坑的水料贡品级翡翠(即次生矿翡翠,俗称“老翡翠”),是最美的品类(总体质地最佳)。它到底美在哪些地方,从今天起我们来聊聊:
  1、本身材质之美
  种质绝佳的翡翠,被市场视为“高端”,包括玻冰种和玻璃种的各色翡翠以及少数绝美的高冰种翡翠(市场历来把隔着大约三四毫米厚的无色翡翠或两毫米左右厚度的有色翡翠能够看清印刷5号字笔画的,划为“玻璃种”),它们极少瑕疵,起莹起胶甚则起刚(详参我的翡翠科普系列各文)。有的人也从另一角度,把“高端翡翠”分为精品和极品两大类。
  总之,这样的翡翠,无需多加雕琢“打扮”,它们本身的天然材质就非常之美,稍加割磨,就是让人着迷的翡翠饰品。
   2、雕镌工艺之美
 
  我虽然在自己的翡翠书上尊崇 “大美为朴”“大美不雕”的艺术观,主张对绝大多数的高端翡翠石料不必作过分雕饰,但却并不反对翠雕大师们在翡翠上精心镌琢自己的作品,也不反对根据石形、飘色对少数上品(高档)乃至上上品(高端)的翡翠石料进行雕饰。
 
  至于那些劣质的“砖头料”,就更是只能借助翠雕大师们精湛的技艺来提升其商业价值了——“砖头料”原本叫“庄头料”,大意有人说是指“垫塞村庄房头房基的劣质料子”,但后来广大的玩翠人们仅“一声之转”,就把“庄头料”叫成更加形象传神的“砖头料”了。由于有人干脆把它们用来铺路,因此我有时也叫它们“铺路料”。
 
我国玉雕技艺自古就有很高的水平,民间和宫廷中都有大量精美的翡翠雕饰品。而当代的翠雕工艺,则又在继承传统翠雕图样的基础上使用了机械、电脑等现代工具,图样上也赋予了时代的气息。
 
  现在的翠雕(当然,这些完全没有水头的“砖头料”,究竟算不算“翡翠”,其雕镌出的艺术品算不算是“翠雕”?我们很多人是持否定意见的,不过这里聊的是“雕镌工艺之美”,就先暂不去管它了),已经有了价值10多亿元的翡翠版《清明上河图》,也有了翡翠版“兵马俑”,还有了翡翠版“钟鼎古剑等‘国宝重器’”,甚至还有重达数吨的巨大翡翠雕件,如翡翠观音像及座尊、翡翠雕床、翡翠大刀等。
  精致者,则有许多惟妙惟肖的“仿真”样翡翠雕件,如翡翠月饼,其中还有翡翠月饼搭配翡翠饼干、翡翠花生的“绝活儿”,当然,还有翡翠玉米、翡翠螃蟹等其他“食品”,以及翡翠鞋等“穿戴用品”。
  今天,已有极高的人体玉雕工艺水平,表现人体的肌理、质感已可与水平很高的人体雕塑媲美。因而,人体翠雕也是翡翠雕件所钟情的一类作品。
  另外,我想顺便提一下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让我参加过中国性学会,从事中国古代性文化科学研究,工作需要寻找具有说服力的古代实物,在研究古代“春宫文化”方向中,很难找到相应的古代艺术品实物特别是玉雕实物。而前十多年我才知道,原来明清翡翠制件中,就有“春宫”的题材,大抵是为当时的皇家和达官贵人们的“宫闱之需”而专门精心雕镌制作的吧?当然,也有现在“老石新做”的《春宫》题材,据说有一套共100多件的阃奥秘图(雕)。如果当年就找到了这样的图(雕),可资用作古代性文化科学研究的实证,那该多好。
  (未完,紧转 “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