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写翡翠科普文章了(在写“确真系列”),今天回过头来重拾科普,准备再回味一下缅北雾露河次生矿(老坑)所出的那种翡翠(简称为“老翡翠”)的一些迷人之处。
老翡翠原石,因其在明清时期是天生的贡品,又多被清宫造办处等皇家的大国工匠们打造成制件,故有明清皇家翡翠之美名。它出于老坑(古河床次生矿),其晶体颗粒细小、结构紧密、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满绿色较多,且其光泽锐利有刚性(起刚),看起来水润光滑平整……浓郁的翠绿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皇家之气、王者之尊;充足的水头剔透而灵动活泛,显得流光溢彩、璀璨夺目,既有水汪汪的感觉,又有光闪闪的感觉。翡翠中的精品、极品 大多出自老坑翡翠。当然,新坑山料翡翠并不是找不出精品极品,只不过其总体数量要比老坑所出的少得多。
老翡翠的这些独有尊贵品质,使之如杨妃“回头一笑”那样傲视于山料新翡翠“六宫粉黛”,加之老翡翠矿源(雾露河古河床中的砾石)早已枯竭(而今仅存旧储之原石),以致其价值极高。
水料老翡翠有一些山料新翡翠所没有的增美功能,致使老翡翠可以越玩越漂亮(而越漂亮的翡翠其经济价值就越高):
一是老翡翠经过炖蜡(抑或如人所猜测还有生物胶——因未见到严谨的具体实验证实,故姑且言“猜测”;特别是没有刷保护层的原石也过不了机,那又是为什么)及岁月沧桑的洗礼(有人撰文不承认甚或讥讽老翡翠的岁月沧桑和蜡质,实属片面幼稚),古老的精美翡翠通过其自身所存在的无数毛细小孔,被渗入了各种各样的微量分散微小有机物(但它们并不是环氧树脂那样的有机物)。在放大镜下将翠件对着强光缓慢转动着观察,就可清楚地看到,这些众多的微小的分散的蜡样有机物,星星点点,密密匝匝,活灵活现,闪烁辉光,就像银河系里的璀璨星光一样——可惜,现在的藏家们,很少有像我们那样每天用放大镜加强光手电来鉴别、欣赏新老翡翠的。
正是这些如银河系星云一样的有机物,使老翡翠油光发亮,活泛灵动,显得更加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所谓流光溢彩,就是慢慢移动老翡翠的角度,或用光从不同方向照射老翠,它所展示的光、水、色,是变动的、灵动的、剔透的、迷人的。所以,这些因岁月沧桑所自然渗入的细小有机物(包括蜡),对于改善翡翠特有的水头和色彩,起着至关重要的正面作用,而并不是起着负面作用,真是“歪打正着”——换言之,岁月沧桑与渗入的蜡质有机物,对翡翠的质量不但无害,而且非常有好处,它为这些具有“时间”印记、“沧桑”印记的翡翠佳品增添了美感。
其实,从某种角度去看,老翡翠与新翡翠的区别,就是:是否经过了岁月沧桑的洗礼(翻译成大白话:“挖”出并制成制件以后,谁的“年岁”久些)?是否存在无数的、微小的、分散的、既可因温度变化而凝结又可熔融流动的蜡样有机物?年岁越长,或因其它各种原因而自然渗入的这种有机物越多,那么翡翠所呈现的星星点点“流动星云”就越多 越密(放大镜和强光下转动着观察即可看到)。
另外,翡翠靠“色根”发出颜色(不过这一点很多年前翠界人就都多已知晓了,而并不是近些年才被一个把人“发现”的),而色根颜色的“长大”也可增美,从而使得翡翠的宝石魅力更加迷人。
翡翠增美这一科学基础,是靠时间完成的,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成“是靠岁月沧桑完成的”,而老翡翠与新翡翠相比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仅此一端,就可见出那种仅靠某一单方面的机械刻板知识,就率然撰文讥讽老翡翠有岁月沧桑特点的做法是欠妥的片面的幼稚可笑的,因为大家都还处在探索进程中,实无讥讽“岁月”的必要与理由。
以上两方面的增美,都是雾露河所产“老翡翠”的迷人之所在,这些迷人之处实际上也就是它为什么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科学基础。